伴随着信息化、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,信息搜索和集中、加工、处理的能力大幅度提升。金税三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涉税信息采集的效率,税务机关充分利用金税三期平台开展涉税风险控制。大数据分析已经成为税务稽查一项利器,如果老板还是用以前的思维来做事的话,等待老板的可能是在税务稽查中成为重点稽查对象。
税务稽查,其实就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、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、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。根据法律法规授权,稽查局专司偷税、逃避追缴欠税、骗税、抗税案件的查处。也就是说,税务稽查是为打击税收不法行为而生的。
那么,哪些企业会被查?谁来查这些企业?何时查?……关于这些问题,融易孵小编今天就给大家透析一下。
1、哪些企业会被查
关于税务稽查?有些企业会说自己企业老老实实交税,应该不会被抽查到吧。其实不是这样理解的。
税务稽查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行政执法行为。关键点在于行政执法,任何一项执法行为都是有规矩的,从这一点讲,就不会是想查谁,就查谁的。税务稽查有严格的法定程序。税务稽查的稽查对象来源,有四个方面。
一是“被抽查”。抽查关键就是在于“随机”。我们每一个企业的名字在税务稽查的系统里有一个“数据库”。在有税务稽查任务的时候,就会从数据库里进行抽,形式类似摇号,抽奖。
从这一点讲,会有两个概念产生,一方面是无论企业多老实,多规矩,都有可能被抽中。另一方面讲,企业有问题,有违法偷税的嫌疑,也可能被抽不到。
二是“被分析”。金三系统对企业涉税数据进行分析,会得出一个企业经营异常的判断,这一类企业也会被放到税务稽查“数据库”里,但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库,“异常企业数据库”,在这个数据库里,你被稽查的概率就非常高了。
三是“被举报”。目前通过中国裁判网中对应企业被稽查的案例中可以看出,非常多的案件来源于“举报”,有群众举报。
四是“被关联”。也就是被其他行政机关转办,交办等形式关联到的税务稽查。
2、谁来查企业?
绝大多数人都有的误区,税务稽查,肯定就是税务局的稽查工作人员查呗!是这样么?
01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具有行使税务稽查权力的人员有哪些。
税务稽查工作人员都会有对应的证件《税务检查证》,在稽查工作中,都会出示。有证的才是税务稽查工作人员。
政策依据:2018年第44号《税务检查证管理办法》
02 税务稽查人员的选派。
税务稽查人员在稽查局有很多人,到底谁来查你,这个也遵循“随机”原则。不仅查谁要随机,谁查也是“随机”的。
稽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下列关系之一的,应当回避,被查对象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。
1) 稽查人员与被查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;
2) 稽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;
3) 稽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。
3、什么时候查企业?
税务局税务检查一般是每年的5月-12月,日期并不固定。当然如果通过金三系统判别你有问题,那么税务稽查组也可能上门检查。
什么情况下,税务机关就有可能随时来检查:
1. 税负较上月相比较变动率超过正负30%;
2. 公司出现发票管理系统发现一个单位的发票用量明显增多;
3. 预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0%的时候等这些情况的时候。
4、税务机关如何查这些企业?
根据《税收征管法》,税务稽查被赋予的执法权力有查账权、场地检查权、责成提供资料权、询问权、查证权、检查存款账户权、税收保全措施权、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权等。
在实施检查时,税务部门检查人员一般2人一组,会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和《税务检查通知书》。检查人员会通过实地检查、询问、调取账簿资料、提取证据原件、调研空白发票、调取发票原件、检查电子信息系统、检查存款账户、储蓄存款等方式开展检查。需要注意的是:
1、税务稽查会涉及到企业重要的财务、税务信息与资料,企业需要提供检查所属年度的相关财务、税务资料,例如账册、凭证、合同等。
2、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,大多数企业现在都采用电子财务软件记账,企业财务人员常有疑惑,采用信息化记账后,企业总账、明细账等,还需要打印输出吗?按照相关规定,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,企业还是要将账册,凭证等纸质输出并装订成册。检查人员同时也会采集并复制企业的电子涉税经营财务数据资料。
3、如果企业的涉税问题比较重大,并跨越年度,检查人员也会调阅相关年度的涉税资料。
5、企业如果收到《税务检查通知书》,应该如何应对?
如果企业收到了《税务检查通知书》遇到税务稽查,千万不能再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可以蒙混过关,一定要认真应对,针对检查人员提出的疑点,仔细梳理公司业务。
1. 会计人员要认真配合检查人员,按要求提供账簿、记账凭证、报表等资料,这些资料检查人员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整退还。
2. 对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,不要藏着掖着,避免不必要的风险。对政策理解把握有疑问的,可以主动与检查人员多沟通,不漏交一分钱,也不多交一分钱。
最后,融易孵要提醒大家,随着金税三期新系统的不断更新壮大,企业就像展示在透明的玻璃瓶中,税收违法行为将无所遁形。企业唯有规范、真实、合法、合规经营生产、销售,不断加强纳税遵从,提升风险管理水平,合法合规经营,才能长远健康发展。